emc易倍体育·跑道上的"不及格":我与体育课的成长对话
当我攥着那张印着鲜红"59分"的成绩单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打着旋儿落在教学楼前的草坪上。这是大二上学期体育课的期末成绩——我人生中第一个体育挂科。彼时,我望着成绩单上刺眼的数字,突然想起开学第一天体育老师说的话:"体育课不是用来为难你们的,它是你们大学生活的'加油站'。"可那时的我,只把它当成了一句客套话。
一、"逃课达人"的伪装
我叫林夏,是个典型的"文科生体质"。从小学到高中,体育课于我而言永远是"选修中的选修":跑步时会假装鞋带松了蹲在路边,跳远时故意踩线被判犯规,甚至连最简单的广播体操都能做得歪歪扭扭。上了大学,我以为终于能摆脱这种"折磨",却没想到体育课是必修课,且占总学分的1.5分——这意味着,如果我挂科,奖学金泡汤不说,还得重修。
起初,我依然故技重施:每周三下午的体育课,我会提前十分钟溜出教室,躲在图书馆的角落刷手机;遇到雨天室内课,我便装肚子疼躲进厕所;就连期末考核前,我还试图贿赂体委,让他帮我"通融"一下。可这一切,都在考核当天彻底崩塌。
二、考场上的"溃败"
考核项目是1000米长跑。那天天气闷热,塑胶跑道像块烧红的铁板。我站在起跑线上,手心全是汗,心脏跳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快。枪声响起,我跟着人群冲了出去,前200米还能勉强保持节奏,可到了第三圈,肺部像被塞了团棉花,双腿像灌了铅。我看着前面同学的背影越来越远,最终停在了跑道边,弯着腰大口喘气。
体育老师走过来,拍了拍我的肩膀:"同学,下次记得提前训练啊。"他的声音很温和,可我却觉得每一句都像针扎在心里。周围的同学窃窃私语,有人小声说:"她是不是故意的?"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:原来我一直以来的"逃避",终究会在某个时刻变成无法回避的现实。
三、从"不及格"到"不认输"
挂科后的几天,我把自己关在宿舍里,翻来覆去地想。难道我就这么放弃吗?不,我不甘心。第二天清晨,我起了个大早,穿着运动服去了操场。刚开始我只能跑300米就累得不行,但我没有放弃——每天增加50米的距离,哪怕腿酸得抬不起来,我也会咬着牙坚持。
慢慢地,我能跑完500米了,接着是800米,最后终于突破了1000米。当我第一次完整地跑完1000米时,我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,望着东方升起的太阳,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。这不是委屈的眼泪,而是释然的眼泪——我终于战胜了自己。
三个月后,我参加了补考。那天,我穿着崭新的运动服,站在起跑线上,心里没有了之前的恐惧。枪声响起,我按照自己的节奏跑着,呼吸均匀,步伐稳健。最终,我以3分25秒的成绩通过了考核。体育老师笑着说:"不错,进步很大。"
四、体育课的真正意义
现在回想起来,那次挂科对我来说不是失败,而是一次成长的契机。它让我明白,体育课的目的不是让你成为运动员,而是教会你如何面对困难,如何坚持到底。那些在操场上挥洒的汗水,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刻,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。
如今,我已经养成了每天晨跑的习惯。每当我在跑道上奔跑时,都会想起那个曾经逃避体育课的自己。我知道,未来的路上还会有很多"不及格"的时刻,但只要我不放弃,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或许,这就是体育课真正的意义——不是分数,而是内心的力量。它让我们在奔跑中学会坚持,在跌倒时学会爬起,在平凡的日子里,活成更好的自己。
留言: